{ 小记 }

  • 随记-爱智

    |

    爱智的词义

    所谓爱智就是哲学一词的希腊词的基本词义。这里的智慧是“属灵的”,也就是属于超越界的,因此人只能爱好而不能拥有智慧。
    虽然哲学的概念有十分复杂的定义,但仅从其起源的简单词义上来看,爱智哲学大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利用人的理性对世界进行彻底的解释与理解。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自称为助产士,他会用这个比喻是因为他的母亲就是一名助产士。不过他是要帮助人们产下智慧的婴儿,所以他是“思想的助产士”。
    苏格拉底说:“朋友,你对智慧与真理如此冷淡,对自己灵魂的最大利益漠不关心,难道不觉得可耻吗?”这样的发问对他的同路人固然醍醐灌顶,对于完全陌路的人来说不过置之不理,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在感受到启发的同时也未尝不觉得受到质问和羞辱。

    西方近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认为,人既然拥有了理性,就应该用理性来进行思考。人一生中至少要有一次要怀疑能够被怀疑的一切。而只有我正在怀疑这一点不能怀疑,其他的包括世界、上帝、自己的存在都可以去怀疑。因此我的存在是基于我在怀疑而被确认的,所以“我思故我在”。

    孔子

    孔子毫无疑问十分重视智慧,因为他提出的本质上是要每个人自主地从自我出发去正确实践人生,这当然离不开的支持。因此《论语》中,多次把并列。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另外,《论语》在很多章节中都提到了对世界(主要是社会)的理性认识,如:“九思”、“不惑”等相关内容。

    老子

    缺少智慧根本无法阅读《老子》,更不用说去践行了。

    小结

    陆陆续续接触到一些知识,毫无疑问有些凌乱和不够深入,不过简单整理一下还是于己有益吧。

  • 随记-超越界

    |

    对近期通过网络和阅读和读书得到的一些内容简单记录一下。

    人生的奥秘

    所谓的奥秘,就是不符合人的理性期待和理解的现象。总的来说人生有三大奥秘痛苦罪恶死亡,这三种现象不符合人的理性期待,无法用理性来理解,也不能依据经验进行解释。

    理性的期待

    在人的理性中需要对所有触及的现象找到根源,来符合理性理解世界的期待,因此,理性认为万物的存在都需要“充足理由”。

    人的存在

    另外,人作为世界中的一种现象,同样要具有符合自身理性的解释,因此每个人都需要终极关怀绝对依赖

    超越界

    人的理性需要对上面的三方面进行理解,于是引入了超越界来回应理性的需要。超越界本身是一个不能被人的理性所理解的概念,但引入了这个概念后,在超越界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样所有无解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归结到超出人的理解能力的超越界

    那么什么是超越界?首先说明的是“超越界”并不必只存在于宗教中,在各哲学流派、思想体系、民族文化中都可能会有类似的概念。举例来说道家的“”,作为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就是一种超越界的体现。《老子》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完全符合超越界的定义。一神教来说,“神”就是超越界。佛教中,大概可以看作是“无余涅槃”的一种超脱境界。而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那个给人“天命”、产生“天子”的“天”就是超越的主宰。

    人与超越界的关系

    很显然,超越界本身的定义就决定了,这是一个无法被人所感知、理解的概念,所以,人对超越界只能是相信的关系。因此信仰就是超越界的关系。
    而宗教就是对于秉持同样超越界信仰”的一种组织体现方式,但并不是_必然_的体现方式。
    在这个概念上,对于我个人而言明了了一点信仰的对象是回应人的理性需求的万物根源与归宿的超越界,而并非一种组织方式,而有没有外在的组织方式也与是否有信仰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另外,超越界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不能被人所感知和理解的,如果能够被感知和理解就不能满足人理性对与一些根源性现象进行解释的需要。因此,才只能对其交付自己的“相信”,这绝不会有任何可促进交付“相信”的因素,交付“相信”只是为了回应自身理性的需求。其前后因果不应倒置。

    超越界的说明

    基于超越界不能被人们所知,又要被人们所用,这就不免要对超越界进行的说明,但又无法涉及其本体,不能直接说超越界是什么,因此这种说明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

    • 关系性,即主要说明人与超越界的关系。
    • 功能性
    • 象征性

    小结

    只是把学习到的一些概念和脉络大致整理一下,不过可以帮助自己对其进行一个理解也自觉有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