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读书随笔——“存在三书”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重新评估一切价值

    在书中尼采递进式反复强调着自己的观点:神已经死了,我们必须重新衡量一切价值。尼采以其出身宗教家庭的背景认为以宗教为基石延伸发展出的整个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向表面化滑落,并不能真正指引人的发展,因此认为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找到自己在存在上的根源,重新构建世间的一切价值体系。

    超人是大地的意义

    尼采在书中否定一切现有的道德、价值体系,为了对抗依由“”这超越者为基石所构建的体系,他提出了“超人”的概念,“超人是大地的意义”。那么现实中的人的意义就只能是作为培育出“超人”的土壤,这无疑是对所有人最大的蔑视。不过考虑到他所要对抗的体系,似乎也只能提出这样一个同样超越于人的概念。

    骆驼、狮子和婴孩

    查拉图斯特拉在花斑母牛镇提出了人的精神的三种变化:“骆驼”、“狮子”和“婴孩”。

    • 骆驼是听从外部的指示,要我做什么,但最终走到了荒芜的沙漠。
    • 狮子是从荒芜中转变发展出来,精神上的狮子状态具有主动性,出发点是我要做什么。
    • 婴孩是一个全新的生命,精神上的婴孩是基于全新的价值检视、评估来构建出的存在体现。

    小结

    书中对各种现存的社会道德、价值标准逐一进行了批判,其具体的内涵于我而言并不能一一厘清,不过其要求人度过当前的阶段,进一步走到超人的阶段大致的思路是清晰的。而一再重复提及的查拉图斯特拉在花斑母牛镇所提出的骆驼狮子婴孩三种精神发展阶段确实精彩绝伦。

    《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秉持德国哲学家一贯的极为严谨的逻辑来构建自己的体系,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海氏必然需要对一些已有词汇来特定化规定其含义,并需要发明一批词汇以准确界定其表达。于我而言很难全面、准确地掌握其全文主旨,甚至对于其用词的准确含义不能准确理会。其用词极多,如:存在、此在、存在者、存在论、生存、生存论、在世、在世界中、共在、上手、照面、操心、操劳、操持、展开、开发、情绪等等。
    不过从其大略和部分细节角度上学习一些内容还是感到受益良多。

    此在

    此在”可以说是书中一个十分核心的观点,他是一切存在问题提出者,是揭示存在的优先着手处。此在对存在的感受依循时间的演绎,并且本身也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者,因此从时间性上就可能有几乎找到与存在的关联。存在问题由此在提出,因此其答案也必然在此在的层次上才有揭示的可能与意义。

    时间性

    海氏提出现在是过去的将来,所有的现在时刻都是将来的到时。这一点清楚地揭示了其认为此在必须在时间上进行筹划的观点。而死亡是此在在时间性演绎上不可避免地节点,此在的存在必将撞在死亡上,因此此在在时间性的谋划需要直至死亡(并且应该是超出死亡的时刻,这样才会撞在死亡上)。因此,此在的本真存在被定义为此在面向将来直至死亡的筹划,并忠实地对其筹划进行演绎。所以也就可以真正了解“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者”这句话的涵义。当然,此在可能沉沦在世,这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小结

    书中论述及其丰富、严谨,个人所理解、掌握的甚少,不过终觉有所受益不浅。另外,对于此在的概念,如果我们不纠结于作者在哲学上表述的严谨性和态度的出发点,可以直接理解为存在的人,或者一个人就可以了,反而可以把这个专词作为一种状态限定来领会,可以体现其本真存在,也可能向沉沦在世展开。

    《存在与虚无》

    作为法国哲学家萨特,其书中却体现的是德式的严格罗辑体系。书中开头就对现象学意识反省意识存在虚无等及其关系进行了说明和论述,总体而言十分精彩。不过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主要的感受是在在书的前几个章节中没有看到对应然的论述,虽然对于存在先于虚无、反省意识、存在先于本质、意识制造虚无、他人即地狱等进行了缜密的说明,但读起来还是获得感不足。

    附记

    距离读这几本书已经一年时间了,很遗憾《存在与虚无》还是没能看下去,不过最近读到有学者介绍了萨特的哲学系统,自己只基于前面几个章节的理解偏差很大。萨特正是强调人要负起完全的责任,他继尼采之后说“上帝死了”,然后是“我们的责任更重了”。最近网上看到一位哲学教授的一篇演讲,其中对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提出批评,指出“本质先于存在”,所以当代年轻人应该秉承内在本质,努力奋斗,而不能偷懒放纵。我对这位教授的主张是赞同的,不过其对萨特的解释似乎片面了,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当是指我们并不被任何先决的本质所限定,而有完全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存在,从而形成自己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负起完全的责任。各位哲学家通过构建自己的系统都希望解决给人生赋予意义、道德、价值,只是所采用的路径和方法不同。

  • 《三体》人物随笔(续)

    |

    《黑暗森林》中的罗辑则自带各种文学主人公的特质。在书中随形势的演化而把自我开展出来,逐步成长,完成了其命定者(主角)的任务:完成黑暗森林威慑,把人类从几乎灭绝的情境中解救出来(至少在第二部中)。在《死神永生》中,他已经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智者。
    罗辑是一位成长型的人物,其最终的形态在《死神永生》中人类和太阳系毁灭前被展现了一个窗口。这是一个初始设定为古龙笔下的“浪子”而又经历了金庸描述中的成长过程的人物。与其相比,章北海在出场时的身份背景更符合金庸的风格,但他从出场到谢幕则从来没有任何改变。关于他的叙事则在他死亡时结束了,后文中再没有出现过这个名字,但他对自我理念的自我践行(甚至是犯罪式的)则成为了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上展开的重要拐点。归零者广播中出现人类语言的结果始于他对失败主义的理性认同,始自其对有所为的坚定,始自他策划、实施的逃亡,甚至与其谋杀有所关联。
    书中对罗辑和章北海都有几个定格场景的描写,罗辑在自掘的坟墓前拔枪与三体对峙时无疑是其最高光的时刻,即便他在后续的几次出场中表现出了更高超的境界,但绝不能与此相比。章北海在充满阳光的午后与行将去世的父亲对视时,那种悲凉沁入了骨髓。也许,正是在那一刻他从人类那无比沉重的未来中,承负了自己那同样沉重的使命。
    罗辑让地球人类的数十亿人口免于灭亡百年,几代人得以终老。章北海让数百人在宇宙中传承了人类文明百亿年。罗辑随情势而成长,章北海始终在践行自我的认知。罗辑是文学中天生的主角,章北海绝非社会意义上的好人,注定被忽视。这两人恰是最适合被放在一起来进行领会的。
    章北海逃亡之路上策划谋杀攻击失败,行将死亡时的安然为其一生的行为做出了注解。而最终由一艘反击的太空舰得以存续,则体现了作者对于未来宇宙中的人类文明传承者的最大悲悯与最深的祝福。

  • 《三体》人物随笔

    |

    对《地球往事三部曲》中关于章北海与罗辑的人物塑造有一些感触。作者善于在情节中通过塑造不同人物的形象来表达大势,并不用过于偏重的篇幅来刻画主角。即便如此,《黑暗森林》的首要主角毫无疑问是罗辑,而章北海虽然在《三体》与《黑暗森林》中都有出场而且都占有不算少的篇幅,但显然不是主要角色,或者说不适合成为主要角色。章北海参与的每个情节都事关重大,但在作者的描写中却又都遮蔽在更显眼的情节之下。
    首先,可以简单谈一下《地球往事三部曲》的一些特点。在这部系列长篇三部曲中,作者行文并不以文辞见长,对人物、事件一般采用把情节按其一般规律和设定逻辑进行推演和展开,人物在事件中依其本身的特质进行活动,从而随事件发展而开展出来。另外,在三部曲中,着重展现了宏大的科幻题材宇宙观和人类总体社会价值观的演化,而并不特别以个别人物为重点。所有人物都是社会中类型化符号的具象,也是作者在写作上的一个抓手。从这个角度来说,章北海和罗辑的重要性是等同的。但在实际叙事上,作者对这两个人的着笔是有着明显的详略的,读者们对作品及人物的讨论就更明显的具有偏爱。我甚至没有看到(或至少极少看到)对章北海及相关事件的评论。
    在《三体》与《黑暗森林》中,章北海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定义和其具体的行为,把自己打上了失败主义者的烙印。他只是在第一部中通过伪装的方式把自己表现为一名坚定的必胜主义者,并由此获得了他在第二部中出场以及践行其真正理念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率舰逃跑了。另外,在第一部中,章北海为了推动反物质(还是反引力或其他高端技术)火箭的发展,其策划并亲手实施了对无辜者的谋杀。对于这样一个人,人们不喜欢谈论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这甚至不能说是读者的偏见。不过我们还是应该把章北海与其他持同样观点的人在思想层次上区分开来,这些人包括第一步中其同舰的同僚、那些用“思想钢印”的人们,甚至于他的首长以及研制“思想钢印”的“面壁者”。章北海与他们截然不同,他的失败观是一种纯理性的认知,而且关键的是只是一种纯理性上的认知。这一稳固无比的认知丝毫没有动摇其要有所为的意志,可以说他把这种正面冲突的必败场景下的有所为作为了其毕生的意义诠释。他在最不利的理性认知下丝毫没有向虚无滑落,反而更坚定地选择了有所为。这种自我价值上的认同和对自我人生意义的坚定是一种最高层面上的自我肯定。他的有所为就是创造并抓住机会逃跑,并在逃跑的路上互相消灭自己的同类(一如第一部中那些被他谋杀的无辜者),他无一丝犹疑地把这一切付诸了行动。最终他自己也死于一场如他自身所策划的那样的对等谋杀。章北海的逃跑以及两次策划的既遂的和未遂的谋杀行为无疑都具有负面性,但正是这一负面性及其自身死亡的负面结果不仅于其在价值认定和意义定义上丝毫无损,甚至更凸显了其本真的存在性。

  • 读书随笔(二)

    |

    生命的价值

    人们都认为人类生命价值高于其他物种,但这种区分和不同国家、不同地位的人群间生命价值的区别是否有根本的不同?宗教说灵魂(从神那里得到)赋予人类价值,哲学家说人的自由意志(心理感受),但进化论和生物学研究的结果并不支持这些观点。当代很多人仍然坚持相信神创论实际是为了呼应自己的认知要求,愿意相信
    当代心理学、生物学对人与动物的感受、反应、情绪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没有得到支持人类独特的心灵和自我意识的证据。

    语言的作用

    现今人类胜过古人的地方在于合作的规模与深度远超过往,但如蜂群等大规模合作的生物群体并没有在进化链上占据优势。研究者认为语言可能是智人崛起的关键因素。
    谈到语言有些可以扩展补充的内容:古代人们对语言和表达的重视程度让我们感到惊异。人的言语表达应该符合理性。在《易经》的《文言传》中,“子曰:‘…修辞立其诚…’”,要修饰言辞来建立自己的真诚。《系词传》中“言辞,君子之枢机”,言语表达可不慎乎?

    意义之网

    人类具有理性,因此对观察到的对象及其发展变化的感受要符合理性的期待,这就是“意义”的含义——符合理性的理解。为了编织好这张意义之网,人们用超越界来作为一切的来源与归宿。人类具有反省的能力,所以当然会试图赋予自我的生命以意义,这就产生了独特的属于人类的生命价值——灵魂或自由意志。人类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内容大多来自宗教和歌剧,这张网因人类的理性需求而成,当然不会十分缜密、健壮,但却在根本上颠扑不破。这张网不断被剪破,但却因其被人类本身需求而不断被重新编织。即使,毕竟,其依据和内容充斥着大量矛盾和对立。
    人类更多根据宗教和歌剧来编织意义之网而不是现实,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内容。可能是因为现实与个人的理性诉求之间那不可调和的差异吧?加缪把这定义为了“荒谬”(并以此出发建立了整体的结构,进行了精彩的推演,并且最终以“荒谬”为根基构建了人生的意义:我的反抗我的自由我的热情)。而宗教和歌剧本身就是出于适应我们的理性而创立的,宗教中把最根源的地方归结为理性不可到达的“神”,作为理性理解的根基。而古希腊悲剧中也充满了人生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创作者把这归结为“命运”,人们的理性相对现实的“荒谬”更容易接受歌剧中的“命运”吧,毕竟于后者我们只是观众。
    其实人们的理性更多还是从自身的现实感受中来进行理解,所谓来源于宗教和歌剧很多时候还是作为一种根源和长期的积累吧,似乎也是作者的一种偏见。

  • 读书随笔(一)

    |

    人类面临的新课题

    《未来简史》作者认为古人面对的三大挑战:饥荒瘟疫战争在今天已经不构成人类族群的主要矛盾。人类已经可以将注意力转向创造新的未来,也面对新的挑战。人类用新的野心——把人类升级为神来填充新的历史时期。
    在哲学和宗教上,人类有三大谜题:痛苦罪恶死亡,毫无疑问死亡是最终极的奥秘。人类把目光转向了这里。

    快乐

    人类追求长生快乐,但物质的丰盛并不能让人更快乐。生物学家认为快乐来自身体内的生物反应,进化让快乐不能持久,但如此说来,科技是否能够帮助人类找到快乐的争取途径?

    “神”出自人的想象,是人的理想,与其说让人成“神”,不如说实现人类的理想。但人有很多理想,而且会不断变化,神的形象也就飘忽不定。实现理想未必可以让人快乐,快乐感终究是生物基因上的事情,所以在这方面针对性地进行基因改造是不是一条让人走向快乐的捷径?一些让人沉迷、懈怠的事物是不是都可以归入到这条捷径上?这会不会是一条摧毁人类族群进化与生存的途径?提到“神性”这个词,不是很容易理解,“神性”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进化

    人类的祖先依据自然进化的法则走到了智人的程度。基因进化、生物活动也是一种算法规则,因此,人类产生了设计和促进自己的进化方向和进度的野心。但应该意识到进化本身也是一种否定,一种对原有存在状态的否定,人类的祖先进化成为人类的同时也否定了它们当初自身种族的存续。
    今天人类想要依据自己的设计来走向自己的理想:。但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一是人类是否有能力实现这种改造?这还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技术问题。其二是人类是否有能力自行做出选择和设计走向正确的理想:,在此同时否定当前人类这个族群的存续?
    否定人类的存续听起来是比较空洞,具体到个人就是否定人的外貌特征、生理与心理结构、繁衍机制、存在状态;对于社会来说就是否定组织架构、权力机制、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制度规范等等。过去,人类的进化来源于外部的遭遇,当作为进化结果的人类有了理性时,把这过去持续的外部遭遇归纳与自然条件,把其根源定义为天命、上帝、超越界。今天人类是否已经做好了全方位的科技储备可以成为自己的上帝?尼采说上帝死了,每个人都需要成为神,这主要还是已经精神层面的提升,而今天科技成神的工程无疑更加复杂与彻底。人类自主选择的进化势必会涉及一定存在形式上的改变,总之,人类要踏上这条路还有许多事要做。
    但,终究,在科学的尽头没有上帝的空间,可能也没有人类的空间。